常見的廣告不實
常見的廣告不實
#廣告不實 = 詐欺?
從保證獲利到誇大療效,網路上口無遮攔的廣告,小心觸法!
在台灣網路普及、社群媒體興起,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方便。然而,在言論自由的社會風氣下,許多廣告宣稱一不小心就可能觸犯法律喔!
廣告不實的常見要件包括:偽造、虛假、誇大、誤導。嚴重的話,還有可能涉及詐欺。
小提醒:律師是不能保證勝訴的喔!這不僅違反律師法,也是廣告不實的一種!
宣稱財富增值的夢想,但實際上可能是幻影!穩賺也穩賠。
號稱不用運動、不用節食就能瘦,且即刻見效?小心減肥無效!保養品也常有類似的誇大效果宣稱。
但實際上其成分中卻含有果糖或其他人工甜味劑,使消費者對其健康性產生誤解。
事後發現走到捷運根本要十分鐘,健身房也是委外經營需要額外收費。
而實際上免費升級僅限於特定條件,且通常難以達成,導致消費者對套餐的價值產生錯誤認知。
廣告不實並不一定等於詐欺。但如果故意隱瞞關鍵資訊、虛構事實,並以此「詐術」誘導消費者做出錯誤判斷,導致消費者因此財產受損,還是有可能會涉及詐欺喔!
不實廣告影響的是第一線的消費者。因此,若有發現不實廣告,不管有無消費,都可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喔!您甚至可以選擇匿名方式提出檢舉。
若是發現自己已經上當了,也可以提起訴訟請求賠償!記得要保留相關的資料,例如:傳單、DM等等,才能做求償喔!
A1: 廣告不實不一定等於詐欺。 廣告不實是指廣告內容與事實不符、誇大其詞,或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,但這可能只是違反了公平交易法或相關行政法規。例如,宣稱「近捷運三分鐘」但實際要走十分鐘,這屬於廣告不實。
然而,詐欺罪的構成要件更為嚴格,它需要具備「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,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」的故意。也就是說,廣告主必須是故意隱瞞關鍵資訊、虛構事實,並以此「詐術」誘導消費者做出錯誤判斷,導致消費者因此財產受損,才有可能涉及詐欺罪。例如,明明是假冒的金融商品卻聲稱「保證獲利」來騙取投資,這就可能構成詐欺。
簡而言之,廣告不實可能只是一種「誇大不實」,而詐欺則是一種「惡意欺騙」並導致財產損害的行為。
A2: 如果您購買了此類產品,發現其廣告宣稱的「即刻見效」與實際效果不符,且產品沒有任何效果,您可以採取以下行動:
A3: 律師不能保證勝訴,不僅是律師倫理規範的一部分,也是為了避免構成廣告不實。律師的職責是提供專業法律意見、分析案件風險、盡力爭取當事人權益。若律師對外宣稱「保證勝訴」或給予確定性的結果承諾,這就屬於誇大不實的宣傳,會誤導潛在當事人對案件結果產生不合理的期待,進而可能違反律師法以及廣義的廣告不實原則。
A4: 可以的! 即使您沒有實際消費,只要發現有廣告不實的情況,您都可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檢舉。不實廣告影響的是所有潛在消費者和市場交易秩序,因此公平會歡迎民眾提供線索。
您甚至可以選擇匿名方式提出檢舉,公平交易委員會會對檢舉人的身份保密。您只需要提供您所掌握的相關證據,例如廣告的截圖、網址、傳單照片、DM、公司名稱等,越詳細越好,以便公平會進行調查。這項機制旨在鼓勵民眾共同監督市場,維護消費者權益。
廣告不實的判斷要件:
常見的廣告不實情境:
金融商品保證獲利,穩賺的啦!
保健食品誇大療效 / 減肥聖品,即刻見效!
食品標榜純天然無添加
房屋廣告:「近捷運五分鐘,公設有健身房」
旅遊套餐含有「免費升級」
廣告不實 ≠ 詐欺!但可能涉及詐欺!
消費者如何自保與檢舉?
常見 Q&A 法律小學堂
Q1:廣告不實和詐欺之間有什麼區別?是不是所有的廣告不實都構成詐欺?
Q2:如果我買了號稱「減肥聖品,即刻見效」的產品,結果完全沒用,我可以怎麼辦?
Q3:為什麼文章會特別提醒「律師是不能保證勝訴的」?這與廣告不實有什麼關係?
Q4:如果我發現不實廣告,但還沒有消費,我可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嗎?需要實名嗎?